
陈杰,山西省优青,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自2020年10月入职以来,始终扎根在教学科研一线,言传身教潜心育人,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技术突破。教学方面,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1项,系统讲授《信号与系统》本科生课程。科研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山西省优青项目、专利成果转化等项目,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光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Photonics (IF=18.8,封面论文) 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主要事迹如下:
一、 勇攀高峰,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
面向可实用化的高精度单腔双光频技术,着重探索了经典光学腔内脉冲传输物理维度资源,解决单个激光腔中异步光脉冲复用生成机理问题,成功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可实现具有百飞秒量级、100nm带宽覆盖的稳定单腔双光频梳生成。进一步揭示了单腔双光梳光源的自适应相位抖动提取方法研究,解决了无稳频的单腔双光梳用于太赫兹光谱学无法获得高分辨率的难题,在显著降低系统复杂度的情况下,在国际上首次将太赫兹光谱学测量系统的分辨率提升至兆赫兹量级。相关研究成果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新闻网(EurekAlert!)和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Phys.org)等多种国际主流学术媒体积极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二、 聚焦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针对物联网相关硬件电路批量生产过程中的电子元器件内部和分层等缺陷的全方位自动在线检测,将所研制高精度、小型化的双光梳太赫兹光谱检测系统成功应用于多种封装的电子元器件在线检测,实现了分辨率优于0.3mm,穿透深度大于1cm的电子元器件内部和焊接缺陷在线识别,保证了硬件电路工作的可靠性,圆满完成了实验,相关专利成果转化3项,推动了电子元器件实时缺陷在线检测,得到了应用单位的项目支持和好评。
三、学术活跃,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
学术交流方面,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受邀在2023国际产学研用-智能感知与处理及其装备研讨会上作大会报告,在国际光学顶级会议CLEO和FiO等上作邀请报告和口头报告10余次。获得国际会议(CIOP) Best Poster Award 1次(2021)以及第八届全国激光光谱技术学术论坛邀请报告-青年教师优秀报告(2025)。此外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讯评议专家以及Optics Express和Optics Letters等10余种光电类期刊审稿人,积极参与学术共同体建设。
陈杰副教授以其突出的创新成果、对国家战略需求的积极响应、卓越的科研素养、对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贡献以及高尚的品德,充分展现了新时代科研创新标兵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