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娟,女,1984年生,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优秀青年项目获得者(2021年)。作为我校市政工程学科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多年来深耕废水生物处理、固体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研究,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中文学术专著1部,参编Elsevier和Springer出版英文著作2部,获山西省科技合作二等奖、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电力协会技术成果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一、科研创新:引领市政环境技术前沿,攻克瓶颈难题
围绕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主战场,多年来致力于生态脆弱区废弃生物质高值转化和循环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以创新驱动解决城市污废水和有机固废处理难题,相关成果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环境领域主流期刊,谷歌学术引用超4900次,h-index达38,被国际同行誉为“城市污泥资源化新范式”,创新性将中链羧酸价值链延伸到C9-C10,并开发出低成本高值产品膜接触分离系统,研究覆盖新污染物行为分析、固废建材化利用等方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支持。
二、学术影响:需求牵引突破瓶颈,提升合作格局和科技攻关实力
注重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6项授权发明专利实现推广转化, 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被60多个国家地区研究机构直接引用。同时,受邀担任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管理智库专家、中国厌氧生物技术青年专委会委员、山西省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专委会副主任,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副主编,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等多个期刊编委/青年编委。以污泥小分子碳源可控转化技术为核心创新点荣获了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成果在华电水务集团、正阳污水净化公司等运营的累积30万吨规模的7座污水厂进行了应用,核心技术在金世纪阳光净水、瑞成达环保等企业进行推广转化,相关成果获得山西省科技合作二等奖,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山西赛区高教主赛道金奖。
未来,她将继续坚守教学与科研第一线,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学生培育的立身之本。充分发挥先锋骨干作用,扎根中西部,面向国家需求和瞄准国际前沿,强化研究团队和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有区域影响力的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学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