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31日,山西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太原举办人工智能赋能高等学校数字化课程与教材建设骨干教师研修班,我校26名骨干教师参加本次研修培训。

本次研修培训邀请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和教学名师,围绕“数智时代高校课程、教材与教学生态重构”、“高校数字教材的建设与思考、应用实践案例分析”、“‘101计划’核心课程建设--以离散数学为例”、“以数字教材建设为抓手,推进智慧教学改革及案例分享”、“数智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等主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教材建设的新路径,共同分享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教材建设的新经验,积极构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教材建设的新体系。

本次研修培训是我省高校数字化课程教材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关键行动。也是我校推进数字化课程教材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契机。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此次培训,不仅为校内教师搭建了与省内同行优质的学习交流平台,更助力教师深入学习 “以点带面” 策略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推动 AI 技术在我校课程搭建、教材编制等教学核心环节的普及与落地。此次活动对于支持我校智慧课程与数字教材发展,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及课程教材建设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与研修的教师纷纷表示,在培训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在数字化课程教材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前沿技术,还与其他高校的教师展开了深入交流探讨,解决了不少在日常教学及教材建设中遇到的难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收获显著、受益匪浅。未来,我校教师将把研修所学充分运用到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推动学校数字化课程教材建设迈上新台阶。

学员分享
有幸参加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数字化课程与教材建设骨干教师研修班,收获颇丰。钟秦教授阐述数智时代高校课程、教材与教学生态重构,分享了国家级一流课程打造经验,PPT演示非常生动;杜湘瑜教授分享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智慧教学案例,展示了抽象概念难理解和实验操作受局限的痛点破解思路;其他专家的相关分享亦具启发价值。各位专家的讲解,让我们明晰了 AI 与课程、教材融合的实践路径,提升了对数字化教学设计与教材开发的认知。感谢山西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与理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搭建的优质学习平台,使我们得以近距离接触教育领域顶尖专家,获取智慧教学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
——经济与管理学院 封海燕
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理解了AI辅助课程建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AI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对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塑,是对教学生产力的解放。数智化时代已不可逆转地强势展现在我们面前,AI 辅助课程建设的浪潮已至,它既不是洪水猛兽,也非万能钥匙。在这场变革中,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懂得"借力"而非"依赖"教育者,我们要善于利用 AI 解放双手,坚守教育的育人本质,拥抱技术带来的效率革命。
——化学与化工学院 赵志换
此次培训收获颇丰,让我清晰认识到数字教材绝非传统教材的简单电子化,而是能全流程支撑教学、实现个性化知识传递的智慧工具,真切感受到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带来的创新活力。
——环境与生态学院 余丽
本次培训使我对数字教材建设有了系统认识。我了解到其丰富类型,并深入学习了新形态教材的设计思路:通过增设前馈铺垫与后馈巩固节点优化学习路径;倡导跨校联合建设,汇聚优质资源、拓宽应用推广渠道;引入BOPPPS等模型,凸显学生中心地位;结合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向同行;多元化配置教学资源、注重启发与互动,有效提升教材的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数字教材不仅能支撑学生的自主与个性化学习,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为教学全过程的智慧化转型提供了坚实载体,真正助力教育教学走向新阶段。
——土木工程学院 李亚男
本次研修让我跳出传统教学思维。从AI辅助梳理课程逻辑、生成动态数字教材素材,到利用智能分析匹配学生认知节奏,我真切感受到技术对教学的深层赋能。以往觉得复杂的数字化建设,在实操演示中变得清晰可行。后续我会试着将AI工具融入日常备课,推动教材从“静态文本”转向“互动载体”,让课程更贴合学生需求,真正用技术为教学提质。
——集成电路学院 柴晓杰
课虽旧识,其命惟新,参加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数字化课程与教材建设骨干教师研修班有感。
——轻纺工程学院 顾斌
此次研修班不仅拓宽了我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理解,也让我对数字化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未来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期望我们能把本次研修所学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探索AI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提升课程的互动性、个性化与智能化水平。同时,也希望能在学校层面推动建立更完善的数字化教材建设机制,助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人工智能学院 王颖
此次研修班使我认识到,AI将静态的“资源库”升级为动态的“智慧生命体”,实现了从“人适应课程”到“课程适应人”的转变。同时智能教材、个性化路径与过程性评价,共同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生态。此外教师角色也得以升华,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与设计师。我们应积极拥抱这一变革,将其核心价值落实到建设实践中,重塑高等教育的未来形态。
——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亚宁
通过此次研修学习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从教学辅助工具向教育生态重构者的转变,人工智能技术的多元应用场景展示开阔了我们的教学思路,使教学个性化和高效化更加具象化,研修也促使我们不断提升自身数字素养,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努力将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融入教学实践当中。
——文法与外语学院 翟颖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此次参加“AI赋能数字化课程和教材建设”研修机会。通过专家讲授,我进一步明确了数字化课程和数字化教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且专家分享了如何建设数字化教材的实战经验,让我对数字化教材从只有一个概念到有了具象化的领悟!使得我对数字化教材建设充满兴趣、跃跃欲试。我也会将此次研修所得与课程团队深度交流。最后感谢各位兢兢业业的专家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一场教学研修盛宴。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谢珺

初审:闫虹霞
复审:杨滇平
终审:姚晓红